close
關於關心四川大地震的深度書籍推薦
羌在漢藏之間     王明珂
四川大地震的震央在北川綿竹一帶,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那麼羌族的歷史背景又為何呢?台灣人在付出你們的愛心的同時,也請大家透過這本書來了解北川吧!
 
本書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部份,主要是以中國華夏化過程中的邊緣理論來重新詮釋羌族的歷史記憶、族群認同與區分的問題。之所以選擇這本書來閱讀,最主要是因為本書作者採用歷史學者的貫時性研究,在歷史的連續性文化展演過程中,重新來探討一個族群的歷史事實與記憶本質;作者同時也沒有忽略人類學者該有的嚴謹田野調查法則,並且尊重羌族自身的詮釋權,虛心檢討過去漢人的自文化中心主義,以主位研究法來傾聽羌族自身的土著觀點。
 
或許我們也可以將這本書看作是一本歷史民族誌,其中有紀錄的部份,也有比較的部份,但是最讓人佩服的是,作者提出了他個人對於現實族群問題的關懷與獨特觀點,重新讓長久以來華夏化的各個族群,思考未來的出路與大和解的方法。或許,那就是超越歷史實體論與主觀建構論等等族群理論學說的另一條蹊徑:人道主義關懷,超越國家形式的資源分享體系。
 
或許有人會覺得,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異中求同的族群融合理想過於烏托邦式的不切實際,不過,看完這本書之後,只要是對於族群問題有所理解並關切的人們,包括人類學及民族學的學者,應該仍然對人類的前途,族群衝突問題的化解,仍然抱有著一定的樂觀態度及信心。以下是我對於本書內容部份的簡扼介紹。
 
1、第一部份是介紹羌族的社會篇。作者以傳統民族誌的訪談法則,親自到羌族行政區中進行田野調查,試著用客觀條件論的方法,介紹羌族的生存地理環境,以及文化、語言等特徵。過去在客觀條件論下所主張的「民族」定義其實是值得懷疑的,近三十年來的人類學族群研究皆在在證實,無論是族群或是民族,都不是客觀的人類體質、語言或文化所能界定的。作者強調族群的認同與區分問題,其實牽涉到資源分享的經濟層面,所以他在第一部份的第二章中,以羌族各大村寨中的經濟活動型式,來著墨此地區人民的華夏化邊緣性質。因為,過去中國歷史上的羌族,其生存活動空間一直是處在於漢藏兩族間的邊緣,羌族對於我族及他者的區分,也產生了結構性的差異,例如「爾瑪」、「漢人」與「蠻子」,以及「一截罵一截」的族群體系,都是非常值得目前台灣所強調的同心圓史觀學者來重新認識的。
 
2、第二部份是介紹羌族的歷史篇。作者認為羌族的歷史記憶特質(或稱歷史心性,historical mentlaity)與漢族的英雄聖王故事(外向式,outward)不同的地方在於,羌族強調的是村寨間的弟兄祖先故事(內向式,inward),並藉以此來凝聚共同的歷史記憶,以塑造出所謂的羌族情感認同。對於羌族來說,從一個家庭到一個所謂的羌族想像共同體,都可以運用這種弟兄祖先故事的歷史模式(真實或想像的blood tie)來凝聚羌族人。在近代國族主義下的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中華民族有其「典範」的建構歷史,而羌族本身也有其「典範」的羌族史,而典範的羌族史形成過程,作者在本部份中也有極其詳盡的介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