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年輕大叔的世界手記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後現代的反思:民族學與文化人類學

人類學發展的歷史階段,對於他者的了解與認識,從馬林諾斯基的識別(identifification)、Geertz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Leach的詮釋(interpretation)、後現代人類學者的理解(comprehrnsion),這樣的進程,也使得民族的研究領域,從文化獨立論的核心內涵轉移至邊緣。

從美國文化人類學者Boas提出的文化相對論中,我們看到了西方知識份子良心展現後,對於長久以來的種族主義思維進行自我批判;不過,相對論的說法,卻也矛盾地使得民族的邊界日益加深,並且使得某些地區的政治頭人可以依此為理由,拒絕某些人類共享的普世價值,對內與對外,有著不同的雙重標準:

-陰蒂割禮是我們特有的文化,那是為了要避免女性因享受到性高潮而產生不良的效應,你們無權干涉!

-吃狗肉本來就是我們的傳統,你們也不是吃馬肉嗎?

-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國無權干涉我國內政

-「菜店查某」這是台灣鄉下人特有的閩南語用法,我只是講得比較「土直」而已,並沒有罵人是妓女的意思  

以民族學的觀點來看,近來台灣的族群研究以原生論與建構論為顯學。有人拼命進行溯源研究,證明台灣人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波里尼西亞的毛利人才是我們的好朋友;但參觀完對岸的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後,卻又赫然發現台灣是百越民族的說法還是有那麼一點硬道理!

血緣理論的建構,在現今的意義為何?文化的重新建構是否只注重表象?熱熱鬧鬧的各式客家祭典節慶,但是歡樂過後,客語人口依舊嚴重流失!

國家的重新建構呢?歐盟打破了Boundary的界線後,成為一個supra-nations的超有機體,而過去民族-國家主義的仇恨幽魂,似乎又在世界其他地區捲土重來!

各種文化是在異中求同,彼此欣賞對方不同的美;各種民族卻是在同中求異,努力地找出憎恨XX人的一百個理由?

這些疑問,相信是所有民族人類學的學生都曾捫心自問過的疑惑?就如同這個社會上的人們一樣,每個人都想被理解,但又不想花太多力氣去理解他人:理解他人的理解。當族群關係以相對論的模式精細地區別開來之後,再細微的差異也可以被人敏感地創造出來,然後被強化、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好像從理解(comprehension)倒退走回識別(identification)階段:

-他口操外省口音,人住眷村,大概是泛藍統派。

-黃敏次皮膚黑輪廓深,大概是原住民(皮膚黑是自己故意到日曬室曬的)。

-到中南部開口問路、買檳榔、小吃攤吃飯,第一句話開口是不是閩南語,就可以清楚地識別「身份」。

    後殖民的國族認同建構並不是壞事,但是放眼第三世界其他後殖民的新興民主國家,在建構的過程中,是否又重新墜入部落主義的陷阱?盧安達的內戰即是一例,Wolf說過的殖民者幽靈還是陰魂不散,只是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從左手拿聖經、右手拿寶劍的傳教士,變成了國際資本主義的索羅斯投機客:一聲令下抽腿,讓你馬上崩盤狂跌大貶。

民族的識別當然不必然如前述的是一種倒退狀態,每個人理所當然地必須先搞清楚自己是誰、搞清楚別人是誰之後,才能夠不卑不亢地正常與他們交往,並讓對方理解「我是誰」。但是在這種過份強調識別的過程中,會不會產生如同夏威夷人殺害如神般的庫克船長之悲劇?沒錯,如同歷史人類學學者所言,識別的過程牽涉到兩種因素的交纏角力:歷史與社會結構。而台灣的後殖民歷史,也曾經如同夏威夷人般將外來的「白人」視為神祇般謨拜、模仿,但是在解嚴後的社會結構大變動之下,卻又恨不得將其立刻殺害,除非「白人」不要再回來這裏,或是乾脆移到它處。

民族的認定呢?當然,有其必要,社福政策的優惠加上認定標準的放寬,使得許多「原住民朋友」在正式官方文件上成功地被認定(只可惜我試著被認定成平埔族卻苦無門路)。我群感的任意擴大的確是符合所謂的本土觀點(natives point of views),由「我」來進行自我詮釋:從身份的認定、語言的教學當然都不遺餘力......但是,對於地域的問題(自治區成立爭擾、高雄的高砂共和國),卻已經挑戰到國家主權的界線,執政者或許無法在這一點讓步!民族與國家本是共生體,但是內部的不斷區隔與辨識,卻造成了民族與國家兩者之間產生了矛盾。

洋洋灑灑如癡人讛語般講了一大堆,大家看完了這篇人類學的願景之後,矇矇懂懂地似乎了解了以後的方向為何:我只是單純地想做一個「天真的民族學家」。但是,想要成為一個「XX家」,又談何容易!在學術的領域中如同翰海般的廣闊無邊,各家學說都言之成理,各種論述都有其依據;唯有讓自己更加謙遜、更加謙卑,學問知識之門才有可能為你開啟。隨時保持好奇、隨時包容別人,理解這個世界人與人之間的苦難,淡化人與人之間的誤解,民族與民族之間不再有紛爭:不管是文化人類學或民族學,目的只有一個: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聊到文化這個概念時,我試著舉出美國現居在新墨西哥州的納瓦約(Navajo)印第安人為例。當初納瓦約人一開始與白人相遭遇時,非常喜歡白人的文化,他們的文化包容性與接收性是很強的,他們以穿著白人的服飾為榮。在族群邊界的理論中,法國社會學者吉哈德(René Girard)曾經指出,少數民族面對強勢民族時,會在生活習慣及服飾上產生一種模仿慾望(mimetic desire),這種誇耀與模仿的過程,將自己與強勢民族的社會認同區分程度降至最小,以至模糊。納瓦約人漸漸地以自己的「西班牙化」為榮,並且與另外兩個隔鄰部族Hopi和Zuni產生區隔。他們不再強調自身的文化特殊性,他們在服飾上力求文化的普遍性。

但是,在文化復振運動熱潮的當口,這些少數民族會逐漸地以穿著自身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為榮,他們開始強調自身的文化特殊性,不論是為了表演給觀光客賺錢,或是在台灣總統府前舉行原住民出草大會,甚至是某些教授上叩應節目討論阿拉伯問題時......這些舉動,帶給人們那麼一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於是,在文化普遍性與文化特殊性之間,文化多元性便成了一句最具緩衝性的族群大和解口號,而且,還喊得那麼點震天做響,蠻像一回事:我唱你的客家山歌,你唱我的望春風。

以台灣為例,文化多元性的表述,當然要強調本土,而且是從同心圓出發。當本土不幸被人冠上沙文的大帽子時,人們則另外試著從陳其南先生所提出的「在地化」及「社群意識」來重新詮釋。在薩依德(Saïd)的東方主義思維中,他以文化階級取代了馬克思的上層下層生產階級意識,又以國族優先於階級,對於後殖民國家的東方主義基本教義派頗有激勵作用貢獻。不管是本土或在地,台灣喜歡被看、渴望被看:台灣奇蹟、台灣是亞洲的自由燈塔、亞洲四小龍......台灣在多元文化的兼容並蓄融合下,必須成為世界同心圓的焦點,台灣多元文化的展示,在於自我的主動「再現」,再也不能滿足於其他國家人們以高位階的姿態來凝視(gaze)我們。

在同心圓的框架下,族群性(ethnicity)是否過份被強調呢?在標榜獨特族群性的社會中,人們是否過份思考於文化特殊性的表面價值,而忽略了文化普遍性的實質意義?在風災水災頻傳的台灣山地,有人認為原住民因其文化特殊性的關係,已經享受了獨特族群性的諸多好處:就學補助、災後重建優先權利等等。但是人們或許忽略了文化普遍性的觀點在於,全民不分族群地區的土地規畫和社福政策,這些普遍性的價值並不因為族群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文化多元的架構下,難道沒有真正的族群融合,只有所謂的族群平等嗎?Gerrtz認為在民族主義掛帥下的文化多元理論,會產生兩難進退維谷的狀況,第一是基本存在取向(essentialism),就是會過份強調族群本質與共同體的對內凝聚力,進而產生排他性;第二是創新性(epochalism),它強調整合與泛區域性,建立現代國家公民意識,向歷史的往前動力邁進努力。

經濟的全球化卻造成了文化的排他性,這可能是過去的文化人類學者所想像不到的。一種民族,一種文化,它所形成的基礎何在?它的界定與區隔為何?從Synder所提出的地理情感共同體(所以台灣原住民不想移民),Kohn所提出的理想政治組織共同體(民主制度真的是無懈可擊嗎),孫中山提出的自然力造成之共同體(中國人的強烈地域、宗族觀念是否真的改變了嗎),盧梭的公民全意志(general will)生活共同體(每個台灣人認同這塊土地的方法一樣嗎),Benedict的想像共同體(現在的我們的確非常需要想像力),Renan的命運共同體(就像是民族學研一的學生一樣),一直到李登輝的生命共同體(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法國的人類學研究思考短文(之一)

    人類學的願景為何?一個文化人類學家,必然是叼著煙斗反全球化的左派運動者嗎?一個民族學家,除了選擇乖乖噤聲埋首在學院中撰寫別人看不懂的艱澀論文,或是上電視大放厥詞地替人政治背書以外,還能夠有甚麼樣不同的選擇?

 

過去強調文化差異之美的浪漫文化人類學者,遇到提倡現代化的全球化主義者,兩者之間所撞擊出來的火花,就如同美國學者杭廷頓所說的:「一個完全全球化的經濟,並不一定會帶來一個源於西方模式的全然同質文化,全球化的發展層面在於經濟,而文化的衝突則會導致更惡化的極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所包含的單位,並不只是指那些以國家為單位的社會,也包括以宗教、文化為主的龐大體系。」沒錯,打開現今的報紙和電視,全球化好像火上加油地使得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誤解更深:人們自以為已經了解別人,所以人們認為已經沒有必要再去重新認識別人。


 

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了主流文化與次文化之間的鴻溝,人們並沒有因為資訊的流通,而更加能夠以同理心去理解與自己不同的他者。西方文明與任意自我擴大的我群感式沙文主義,便是以其他「落後」民族的「次文化差異」來宣揚的。全球化所帶來的交通便利性,使得我們隨時可以搭上飛機到其他的地方去了解他人(名之為觀光),去享受自身同質性社會中所領略不到的異國風情,事後也可以用個人自由意志去任意「翻譯、詮釋、表述」他者的文化:落後的中國人、優雅的法國人、樂天的美國人、任意砍伐森林的原住民、充滿騙子的阿拉伯國度…..對於他者文化的再現與發明,使得某些人們對於文化相對論的幻想,轉化成許多符號與象徵事物的迷戀,類似博物館收藏式的刻板印象:買一些紀念品,看一些為了觀光客所設計的樣板表演……

 

十七世紀的法國宮廷羅可可藝術的中國風,我們可以看到法國畫家Boucher的畫中,出現許多細長鳳眼的中國女人,戴著圓形小錐帽、留著長辨子的中國男人;在法國作家福樓拜(Flaubert)的埃及遊記中,充滿了對於淫亂的東方女子諸多奇情描述;在十九世紀美國社會中對於洗衣店中國老闆的負面訕笑……這一切都代表著人們長久以來對於異文化的理解,只是存在於浮面的既有成見(stereotype)符號意義。從中國西南邊族的穿衣哲學上,我們也可以了解,羌族的男性大部份都已穿著漢化的服飾,而穿著傳統服飾的女性成了區別漢羌之間的依據;但是大部份的少數民族,在離開本地村莊之後,卻寧願穿著一般的漢人服飾。這代表著甚麼?或許我們可以從三個方向來思考:文化特殊性、文化普遍性、文化多元性。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極右派及種族主義在法國談起
 
今天的法國, 也開始有了它們頭痛的失業與貧窮問題, 箭頭於是又指到我們頭上來了. 今天法國人口口聲聲要遏止移民, 要重新找回純正印歐民族法國人的身份地位. 告訴您, 在當初三零年代的義大利法西斯黨與希特勒國社黨喊的也是這種口號, 面對的也是同樣的失業問題, 而且每個人也都不會直接承認他是種族主義者, 因為他們的口號都是標榜著捍衛”所謂不同”的權力(protect the right of difference). 也就是說, 事實上, 其實是白種人受其他民族壓迫的 如果再不捍衛我們白種人的所謂”不同”的話, 再不維持我們的生存空間espace vitale的話, 我們將出現危機.)
 
今天法國的種族主義者針對的大都是境內兩三百萬的回教北非移民, 這牽涉到歷史問題. 因為從中世紀以來, 為了與回教徒搶奪聖地耶路撒冷所引發的十字軍東征, 代表了依斯蘭文明是基督教文明長久以來最直接的威脅. 但是您們中國人也別沾沾自喜, 一旦西方人又開始覺得您們成為他們直接的威脅後, 例如匈奴王阿提拉時代西方人對黃種人的恐懼, 一直到十九世紀德國皇帝Guillaume二世所提倡的黃禍論, 您們也會感受到這種種族主義理論的毒害了.
 
聽完他的話後, 每次走在飄’揚著象徵著自由,平等,博愛,藍.白.紅三色旗的土地上, 心中總是百感交集. 心中常常會浮現在台灣的一些景像畫面. 例如選舉時種族族群的紛爭, 捍衛台灣人外省豬滾回去等的口號, 因為不會講台語就被視為不認同台灣(就像我在法國講法文有亞洲口音而且不完全流利,而在課堂上被視為較低等一樣----語言上的種族主義), 試著找出各種證據來證明河洛閩南人的優越性(在某些台語名嘴主持的節目中屢見不鮮) .
 
 身為一個道地中部農村子弟閩南人的我【根據我長久以來的追蹤考證,雖然我的祖先是道地的閔南人,但我懷疑我本身具有平埔族原住民血統,客家籍血統,甚至是唐代中原地區黃巾賊黃巢的後裔】 , 過去也曾經掉入一些捍衛台灣人身份的種族主義迷思的陷阱而不自知. 我  也曾義正言辭慷慨激昂的為自己身為多數派的台灣人身份, 而去把歷史所有的罪怪諸到外省人身上. 也曾經刻板的認為客家人就是小氣, 山地人就是愛喝酒,甚至認為家裡的菲傭比較窮,就可以任我們台灣人任意使喚.
 
   種族主義的幽靈是無所不在的, 有時它會伴隨著受難經驗感(victimization)而來(例如被壓迫的台灣人), 有時它又伴隨著優越感而來(台灣的多金大戶橫行大陸,東南亞). 而當我們被這種集體煽動性的生存危機感挑起人與人之間的恨的時候,  想要再撲滅它, 往往很難.
 
  人類往往是健忘的, 吸取往日教訓的能力很差. 奧茲維玆猶太人集中營每年的紀念儀式年年有, 但是, 科索夫回教徒的被極體屠殺這種事情, 在報紙上的頭條人人仍然天天找的到. 也許, 應該為人性集體的沉淪墮落而哀悼.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極右派及種族主義在法國談起
 
1972年所創立的法國國民陣線極右派聯盟(front national)倡導的就是此理論, 到如今在法國各選區已囊括了15%的選票了. 這個黨派所標榜的就是遏止外來移民, 重新確認一個以種族, 血緣, 土地為基礎的偉大法國優越性. 法國人優先,  反閃族猶太 ,反美國, 反世界主義(anti-cosmopolitisme)等.
 
 它的組織成員領導人包括有 : 阿爾及立亞及印度支那戰爭的老戰士(主張一個強大的法國), 天主教極端教義派(反依斯蘭 ,反閃族猶太), 南部普羅旺斯有錢有地有藍色血統(在法國把有貴族寫血統的人稱之為有藍色血液的人)的中產階級等(極右派在南部土倫馬賽附近區域票房極佳, 也因為地理上靠近北非回教國家的緣故, 這裡依斯蘭移民特別多)
 
根據歐盟反種族主義組織的一項調查, 有百分之三十的法國人直接承認他們不喜歡外國人. 但是奇怪的是, 我的法國朋友都沒有人會承認他們是種族主義者. 他們往往對我說:” 像您們中國人就很好, 兢兢業業, 不吵不鬧, 我們很喜歡您們 . 但是您看那些郊區的阿拉伯人, 一個比一個壞.
 
   剛開始, 我很沾沾自喜此種理論, 中國人名聲如此優良. 而且甚至我也自認為比那些阿拉伯人高了一等.(也就是說, 我把自己變得白了一點了) 不自覺的, 我也掉入了種族主義理論者詭弔的陷阱了---“文化性種族性的先驗決定論”. 這個理論可怕的地方在於, 它把一個民族的墮落與變質歸諸於他們種族與文化的劣根性. 例如: “美國黑人因為腦容量較小, 應付由白人出題的智力測驗成績較差, 所以他們社會競爭性差, 犯罪比率較高; 回教徒由於天性好鬥, 懶散成性, 所以好吃懶做惹事生非; 支那中國人的奴性太強, 需要把他們皇民化等…”
   …直到有一天我認識了一位塞內加爾的依斯蘭教朋友之後我才醒過來
    他的曾祖父及祖父曾經為法國打過世界大戰, 印度支那戰爭, 並雙雙戰死. 但法國人之後屁股拍拍一走, 屁都沒放一個. 他的爸爸在六零年代,法國最缺勞工的時候來這裡, 一天十四小時的苦幹領取微薄的工資, 幹了二十年, 也繳了二十年的稅, 最後還是回老家(在法國工作繳的稅是很重的, 因為您繳的稅中已經預支了您日後的退休金, 等於是國家替您存養老金. 但是法國政府聰明的一點是, 如果您是外國人, 如果日後您無法變成法國人, 那麼這些您繳的血汗錢日後就落入法國政府的口袋中了). 他告訴我, 從殖民時代開始一直到至今, 法國在非洲法語區國家所掘取的經濟利益以及所犯下的罪行, 是您無法想像的, 在歷史上也是被消音的. 德國對猶太人道過歉, 但法國曾為他們在殖民時代犯下的罪道過歉嗎?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極右派及種族主義在法國談起

   “可以冒昧的請問您一個問題嗎?” 里昂大學註冊組秘書看著我的入學申請資料並禮貌的問我. “當然可以, 用一顆歡樂的心”. 我試著用同樣文雅的法文回答.

 

    “您是申請政治避難的難民嗎?”註冊組小姐問道。剎那間我傻了眼. 一顆熱愛法蘭西共和國的心頓時被澆了一頭冷水, 心頭想著, 難道我長的這副第三世界中國人樣就是來政治庇護的嗎? 我們亞洲四小龍的大台灣經驗您們難道不知道嗎? 但很快的,我恢復了平靜, 從容的回答她: “告訴我, 如果我說我是申請政治難民的話, 是不是有減免學分或拿獎學金的好處嗎? 或是可以比較快畢業呢?

 

 當我又興沖沖的準備好所有證件要去市政府辦理學生簽證(文件很複雜, 過程很囉唆, 而且當您排在與阿拉伯人黑人在一起的非歐盟成員國區時, 真的會覺得自己是來申請政治庇護的.)又因為一張財力證明資料不齊全的緣故, 被刁難了許久, 我悻悻然的把我皮夾中所有的花旗金卡, 甚麼大來小來卡, 運通萬事通卡, 全翻給他看, 告訴他, 資料不齊是不是? 這些卡拿去驗驗看吧.

 

 五個月後我終於拿到了我一年有效的學生簽證. 後來經過法國朋友的點撥, 我才了解, 因為在法國, 外國學生也有權力申請房屋補助津貼, 但是沒有長期學生簽證的外國人無法申請, 因此法國政府便試圖延發長期學生簽證給外國人, 等到四五個月拿到後, 還要經過一兩個月的行政手續申請補助, 因此很多外國學生根本早已離開了, 或者像一些我所認識的台灣人一樣, 也懶得去辦了.

 

   就我在台灣所認識的所謂種族主義者(raciste), 應該就是德國那些穿皮夾克的光頭黨吧(skinhead). 每天以毆打有色民族為樂, 喊著希特勒口號, 舉著新納粹(neo-nazisme)手勢. 沒錯, 這種約定成俗的種族主義刻板印象是我們所認識的. 在歐洲有一種說法把它稱之為 raciste radical et incorrigeable(根本且無可就藥的種族主義者)或是raciste biologique et classique(古典的生物性種族主義者, 也就是說, 身體膚色等的區別是最根本的種族優劣因素. )

 

但在法國所感受到的種族歧視, 除非您好好待上一年半載, 否則您感受不到. 在法國走在路上仍然很安全. 不像在德國一樣, 某些危險的區域到了晚上是根本不能去的(我在德國柏林布蘭登堡門附近就又有被光頭黨圍毆的經驗) . 因為此種以暴力為基礎的生物性種族主義, 在法國已經被提升到另一個更高境界了, 那就是所謂的raciste culturel (文化性的種族歧視). 也就是說, 以法國種族文化性的優越理論出發, 來重新發揚重建偉大的法國.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怪陸離道德沉淪的社會
在法國的報章雜誌中 , 多的是各式各樣的找尋異性伴侶廣告 . 而其中比較讓我覺得匪夷所思的是諸如:” 雙人伴侶間徵求性狂歡性伴侶交換的派對 ;  男同性戀與女同性戀的徵求同好 ; 雜交派對 .”而且在部份的色情雜誌上 , 都會附上自己拍攝的本人色情照片與小廣告來吸引同好 . 這些廣告通常有個特色 ,那就是直接表明我所要的只是性-----各種奇奇怪怪您想像不出來光怪陸離的性--- 而不希望含有或事後牽涉到感情因素的牽絆. 您會目瞪口呆的發現, 法國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男男女女, 從十八歲到七十歲 , 把自己的性器官用各種您想像不到的姿勢暴露, 來為自己的徵友廣告作促銷.
 
 在法國, 隨著個人主義意識的不斷高漲, 社會的道德以及集體公民意識, 已經沉淪到難以想像的地步. 在這裏, 您可以盡其所能的享用您的自由, 您愛怎樣就怎樣, 因為說起來悲哀, 反正也沒有人會在乎您, 太多的人都是沒有家庭, 沒有朋友的. 回頭想想, 還真懷念臺灣過年過節時那些煩死人的三姑六婆, 親戚五十. 還真想念大學時代那些每當我有困難時, 忙著幫我亂出餿主意的好同學. 畢竟, 人是群性的動物, 我還是寧願選擇當一隻每天跟同伴逗鬧、七嘴八舌的狗, 也不願當一隻荒野中浪漫孤傲的狼.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需要人際網路關係的社會
 
舊時代維繫法國社會的力量主要來自於教會與家庭 , 但如今這兩種力量都已日漸式微 . 個人主義的思想高漲 , 使得離婚率高居不下 , 而且單親家庭也比比皆是. 不錯, 在法國 ,人人都極度遵守政府與社會的法治規範 .但是 , 相對的 , 人與人之間那種互相包容 , 互相體諒理解的能力卻極差 . 換句話說 , 即是在人際關係處理上 , 處於較被動的姿態 , 人人只想到自己的權利, 而忽視到自己的義務. 中國人所謂的見面三分情在這裡是不適用的, 而且法國人只要覺得自己的權力被侵犯到了 , 往往便要訴諸法律 .
 
 法國人的愛訴訟是有名的 , 舉凡渡假時旅館的設備跟原先的描述稍有出入等小事, 都會寫信申訴的.  因此在這個講究高度法治極端個人主義的國家 , 人們皆各行其是 , 凡事由自己直接跟政府擺平.失業沒錢找政府拿, 生了孩子政府出錢幫您養. 因此, 法國人根本不用像中國人一樣, 必需搞好人際關係. 在這裏沒有東方社會講究人情的包袱 , 也沒有東方社會人治儒家制度中, 所要求的那種階級尊卑及謙讓包涵, 凡事都站在別人的角度, 先設身處地替人著想 .
 
在法國人人只有替自己著想 , 他們缺少一種如何開啟別人心中的缺口的能力 , 因為他們大多的時間, 自己便處在封閉狀態中 ,處在一種只想如何保護自己的狀態, 一方面他們是不想干涉別人 , 另一方面也是不想別人過多介入他們的生活, 每天生活的一件大事就是去開信箱, 看看政府補助金給了沒,入帳了沒. 甚至於夫妻之間, 在每年的假期中也會選擇分別去不一樣的地方渡假.
 有份調查指出, 法國夫婦在分別去度假的同時, 外遇的比率相當高, 但通常在假期結束後, 這段出軌的戀情也會自動結束, 不會延續妨礙到之後的正常家庭生活. 而且夫妻彼此也不會互相過問, 因為, 更特別的是, 婚姻外的性關係(台灣稱之為通姦罪)在法國是不算違法的. 在我的感覺裡, 法國人真的是把那句西方的名諺 ;”我尊重您說每一句話的自由, 但我會誓死保衛自己應有的所有權力”. 發揮的淋漓盡致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群寂寞孤單的靈魂  (下篇)
有時候在我的感覺裏 , 整個健身房就好像是一座小精神病院, 在這裡, 不管您是環肥燕瘦, 大家都想來這裡鍛練, 或展現出自己美好的外在身體條件來為自己建立信心, 但內心也渴望與人接觸. 但在冷漠外表下, 裏面關著的卻是一群孤獨寂寞靈魂的人 , 一方面渴望著人與人之間的平行關係 , 但另一方面 , 又怕自己如果先踏出第一步的話 會先受傷害, 彷彿先矮了人一截. 難怪, 法國人的自殺率在歐洲僅次於芬蘭, 而每個人大量服用鎮靜劑藥物的風氣, 也造成了國家醫藥保險上沉重的財政支出
 
這是一個靈魂極度空虛的社會. 當我每次走在法國古色古香, 一塵不染的街道時 , 總覺得這裡的確是安靜又漂亮 , 但是卻有點顯得消瑟冷清 . 這裡商店關門的時間很早, 天色一暗, 鐵門全都拉下, 只剩少數的櫥窗. 路邊多的是穿戴整齊獨坐發呆的老人和他的狗 , 街角一定少不了年輕卻眼神空洞的乞討流浪醉漢(也是和他的狗一起) . 尿騷味撲鼻的地下道 , 七橫八豎躺著年富力強的壯漢和酒罐, 夜幕低垂走在舊城區的小巷道時, 則要提防被年紀宛如我祖母般濃妝豔抹的老妓女拖進屋裏.
 
 總的來說,在法國, 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互相提防小心翼翼的感覺 , 會讓我覺得整個法國社會充滿病態----“一個物質上豐衣足食, 但靈魂又極度空虛的社會. 在這個人主義精神高漲的社會中, 表面有禮但裡子卻無情. 人人渴望朋友 , 但又深怕受傷害. 喜歡熱鬧 , 但又害怕別人過度打擾 . 飢渴於愛情的滋潤, 家庭的溫暖 , 但又不知道如何先去付出自己關心別人.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群寂寞孤單的靈魂 (上篇)
熱愛健身運動的我 , 到了法國的第一件事, 就是到處打聽那裏有健身房. 好 不容易 , 找到了一間距離家裏不遠又便宜的地方, 便興沖沖的繳了年費開始每日規律的健身計畫. 還記得, 當我第一天進健身房時, 很驚訝的發現 , 每個進來的人幾乎都會公式化的照例以一種法國式的禮貌向每個人握手道bonjour日安 . 當時我真覺得這真是一個富而好禮的國家 . 看著看著 , 久而久之 , 我也學著照做 .
 
 但是我後來發現在法國這個仍保存有中古騎士精神的國家 , 對於同性之間握手的定義 , 跟我們稍許有點不同 . 它代表的最主要意義是 :”我的手中沒有武器 , 我們的握手代表著彼此無敵意的存在 .” 因此握手的力道不用太重 , 甚至只要用五根手指輕勾一下即可 . 而握手的同時 , 眼神的有無交會也代表著幾點意義:
1.      熟識的朋友間, 眼神會彼此交會, 並問候閒聊兩句例如:”您好嗎?” “謝謝, 我很好, 您也好嗎?” “很好, 謝謝您.”……一陣沉默之後…..誰再也不理誰了.
2.      不熟的人通常只握手而不看對方
3.      注意, 不熟的人如果太過於專注的看著對方 , 常常代表著同性戀間彼此確定對方性向的訊號. 所以千萬要小心, 不要亂真誠一把的看人, 除非您是圈中人
 以前 , 由於我每次都會誠懇面帶微笑的與人緊緊握手 , 因此曾經被一些同性戀者視為同道中人(因為在法國 , 男同性戀的外表通常不會表現的很女性化, 性別的認同與判斷, 相當混淆不清) , 慢慢的我得到了教訓後(常常被深情款款的望著) , 便學會了如何與人握手而不看對方.
 
 但是 , 最讓我驚訝的是 , 在健身房裏,人與人之間好像除了握手問好與再見以外其它時間幾乎都不講話, 在台灣的健身房中, 一個人如果想要做超過自己負荷程度的重量訓練時 , 通常不用主動要求 , 只要其它人看到您搖搖晃晃的吃力舉著槓鈴時 , 便會主動在您後面幫忙輔助 , 以免您發生危險或受傷 . 但是在法國 , 人們很少會主動要求您的幫忙(如果有時後您太過熱情主動上前幫忙時, 反而會惹人不高興, 他會覺得被您矮化,彷彿傷到他的自尊一般 ) , 因此, 同樣的道理 , 如果他們就是看到您已經吃力的舉著槓鈴時 , 也很少會上前伸出援手幫忙的 .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式的禮儀與個人主義---
                          一個以自我為主的低信任度社會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些憂鬱沉靜的法蘭西民族, 我開始在書本中找尋答案. 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 法國一直到了十六世紀路易十三世時, 才開始有所謂的宮廷禮儀. 這種宮廷禮儀強調的是男性貴族對仕女的騎士精神禮儀, 各個公侯國的貴族對君王的禮儀, 因此這種帶有階級識別性的禮儀, 雖然慢慢的由十八世紀的中產階級傳播到各個階層, 但是在大革命以後, 由於個人主義自由平等的精神興起後, 開始與這種這種界定尊卑的禮儀產生衝突.
 
 現代的法國禮儀仍保有過去繁文縟節的形式, 但是其中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尊敬已經淡化了, 因為法國人認為, 人與人之間的尊敬, 其實已經包含了階級的高低之分了. 他們可以對您在形式上的語言表達十分禮貌, 但沒有必要在態度上對您百般尊敬(日本式的九十度鞠躬禮, 中國式的拼命點頭微笑, 都是法國漫畫中取笑的對象). 因為在法國, 不管您是教授或是長者, 都是一樣的階級. 這跟中國講究的五倫, 尊敬長者智者老師等的傳統完全不一樣.
 
 在法國, 讓座給老人的場面不很常見, 十三`十四歲小伙子毆打公車地鐵司機的案子特別多, 上課時聽的不順眼, 想插老師話時, 根本不會有人舉手, 高興講兩句就講兩句. 電視上有辯論節目時, 通常是大家您一句, 我一句,大家一起吵, 人人只想表達自己的高見, 而不想聽別人講半句話.每個人的自我意識特別濃厚,但對接受別人意見的程度卻比較差, 所以法國人的思辯能力往往都很強, 因為當他們與人講話時, 腦中想的卻是如何把您剛剛的話駁倒.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式的禮儀與個人主義---
                                一個以自我為主的低信任度社會
一位名叫H.Ahlenius的法國作家, 曾經針對法國人的極端個人主義做過如此的批評: “ 在法國, 個人主義已經常常變成了公民道德意識的公敵, 尤其是在愈關鍵的時刻, 個人主義扮演的角色反而更明顯.”(法文原文:L’individualisme en France est trop souvent devenu l’ennemi du civisme , qui pourtant a joué un role si magnifique aux moments cruciaux.)
 
 日裔美籍作家法蘭西斯. 福山.在他的”誠信”一書中談到關於法國人的面對面關係中也曾提到 : ”法國人的彼此信任度很低 , 而傳統的法國中產階級更是以自我為中心 , 最關心的只是本身的地位 . 而法國傳統文化深層結構裏 , 本來就很不喜歡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關係 . 雖然1789年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教會與封建 , 但是階級貴族的意識至今仍然存在 . 不同階級老死不相往來的情況也未曾改變 .
 
的確, 來到法國讀書之後, 深深的感受到這種法式個人主義所帶來的疏離與冷漠. 而且, 我發現這種疏離與冷漠通常會伴隨著人與人之間極度有禮貌的言行. 來自中國人傳統儒家社會的我, 根深蒂固的認為, 禮貌的表現通常必需發自內心, 並伴隨著誠心與尊敬. 但在法國, 禮貌的表現, 卻是用來與人畫清界限與界定彼此階級的不同.
 
舉例來說, 法國人每日說早安您好的次數非常之多, 但是當我回應他們時, 卻往往搜索不到一個誠懇眼神的交流. 他們說日安好像已經變成一個社會加諸他們的義務, 代表著他們受過教養, 但是他們卻避免眼神的交流, 以防止更進一步的接觸. 但是中國人不同, 說聲您好時還要伴隨著點頭的動作, 並看著對方的回應以便下一步的對話,因此我在法國常常不能適應這種表裡不一的法國式禮儀.
 
    由於我在法國常常會錯意, 表錯情, 慢慢的學乖了. 跟同學說聲早安後, 盡量閉嘴, 除非是人家主動問我問題. 結果我發現, 當十幾個同班同學在上課前幾分鐘在教室門口等鐘響時, 通常他們都是猛抽煙, 在煙霧迷漫中只有一片死寂, 不會有人像台灣的大學生一樣, 開始呼朋引伴, 為晚上去那裡唱KTV而討論不休.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敲響「哈法族」的警鐘

你聽說過法蘭西共和國的陰暗面嗎?讓我為你敲響「哈法族」的警鐘吧!當你看到報上刊登出,台灣留法巴黎女留學生身中四十二刀,在異鄉慘遭殺害時,你知道有多少懷著法國香頌美夢的台灣遊子,在夢幻之地魂斷異鄉呢?
法國外交部長杜馬與台灣政府,涉及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大最骯髒的「國與國的賄賂軍售弊案」,杜馬的情婦鐘古夫人在法庭上忿忿地說:「這些道貌岸然的王八法國人,是國家級的詐欺犯。」讓我們試著用逆向思考的方式,想想關於法國的種種真面目吧!這一切,是你不可不知的另一面法國!
 
 
  嚴格來說,法國人是一個神經質的民族。他們的對答方式很奇怪,永遠都是在一種互相反問反答的過程中進行的,然而卻永遠沒有結論。
在街上、在課堂上、在酒吧裡,有時候你會有一種錯覺,怎麼每個法國人講話都是拼命聳肩、撇嘴、搖頭,簡直就像吵架一樣。當然,他們的音調比起義大利人或西班牙人,是小聲了一些。可是你千萬可別真的以為他們在爭吵,他們其實往往是樂在其中。
 
有一次我跟一對法國夫妻開車出門 , 沿路上他們兩 , 您一句我一句 , 用一種法國式的神經質及接近歇思底里噪鬱症的鬥嘴方式吵了一整路 . 後來晚餐聊天時他們問我對法國人有何印象 ,  我說:”好像每個人每天都要自我嘮叨和與人嘮叨鬥嘴一番而且從來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 他們相對而笑回答說:”可是我們樂在其中喔!”由此可知法國人他們對於我們中國人這種有問必答(而且常常答的太多) , 且謙恭溫馴的儒教式點頭答禮 , 凡是他們說甚麼我們都說 oui (yes)的應答方式(當然有時後是因為我們口語及聽力能力不足 而不知道怎麼回答的緣故) ,  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奚落與不與置評 . 他們會認為 :” 怎麼我說啥您都說好 , 您是真的想說好嗎 ? 您要是覺得不好就直接說不好 , 要是聽不懂的話更不要裝懂 , 真是搞不懂您們這些小眼黃膚的民族, 表面上唯唯諾諾,.葫蘆裡不知賣的是甚麼膏藥”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景氣低迷的法國社會

最近法國社會不大景氣,失業下岡在路邊要錢的人愈來愈多,每次上下地鐵時總是要經過一大群遊民, 有時被囉唆的煩了, 便跟他們說:「您窮我也窮,亞洲金融危機搞得我們要鬧革命了,搞不好明天我就跟您一起來要錢了。」

Michel  Wieviorka 這位研究新納粹種族主義的學者曾說過:「當一個國家在經濟社會層面開始出現困難的時候,民眾就會把這些問歸咎到某些族群身上,也就是會開始找尋所謂的代罪羔羊。」舉兩個例子來說吧:一是東西德統一後,東德人面對了嚴重的失業問題,而兩百萬的土耳其外籍勞工往往成了種族主義眼中的代罪羔羊。二是近來法國極右派種族主義的論調極為甚囂塵上,法國人優先的論調大行其道。

在法國申辦過學生簽證的人都知道,行政手續的複雜與刁難,直把我們這些歐盟以外國家的人都當賊看。比起傳統的「生物性種族主義者(racisme biologique and physique)」好一點的是,法國人對黑人的接受程度較高(基本上黑人能歌善舞,運動表現優異,例如某次世界盃,法國隊就是靠幾位外來移民而得冠的)。

但是法國人往往具備兩種由於優越感而演變成種族主義的心態而不自知(
語言上與文化上的雙重種族歧視)、他們很容易把在法國境內,法語能力不好的外國人視為較低等。
他們不屑講英語,甚至把講法語的人也分為好幾個等級,例如滿口蹩腳非洲法語的黑人。至於文化上的歧視則較為複雜,因為這牽涉到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文明的新仇舊恨,與印度支那越南的殖民歷史。基本上這兩種心態都是西方世界自啟蒙時代以後所抱著征服統治者的優越而形成。

撇開這些不談,其實這裡的生活還不賴。一個月兩千法郎的房租(當時法郎與台幣約一比五點五),法國政府事後還會補助我一千法郎,而大學學費一學期也只要八百法郎。我所居住在法國南部的一個中小型的城市,(Montpellier,位於Marseille左邊海岸線約二小時車程的地方)物價又特別便宜,加上平時我常搭乘霸王車(根據我長期觀察的發現,市內公共汽車時只要避開尖峰時間,一般都不會有查票員上車查票。
因為在法國司機只負責開車,不會管您有沒有票。因此說來慚愧,在法國一年多我只買了不到十次的票)。一個月的所有開銷加起來,只要大約一萬塊台幣就綽綽有餘,跟台北比起來算是便宜多了。

而且在這個連狗活著都會覺的趾高氣揚,亂有尊嚴一把的國家。如何使自己生活的更舒適與安逸,更是全民運動所追求的一致目標。
對我們這些長期生活在充滿壓力與競爭的國度的人來說,如果人世間真有天堂真有黃金國樂園的話,這裡應該就是了。

@ 但是 , 我一點都不想留下來

是的,我曾經不只一次的想過,留在這裡多好。一個出門看到任何陌生人都會道早安晚安的國家;一個電視新聞中,只會報導如何保護小孩免受傷害,如何鼓勵藝文活動,而沒有暴力血腥的國家;一個冬天可以去阿爾卑斯山滑雪,夏天可以到蔚藍海岸渡假的國家;一個只要台幣三百萬就可以買到台北天母區有游泳池別墅級的國家;一個一星期工作不能超過三十五個小時,失業有救濟金的國家;一個…………


但是,經過了這兩年的生活,如果有法國人再問我:「您要繼續留下來嗎?」我的答案還是那個字:「 pourquoi?(為什麼?)」

不錯,您們的國家,每個人每天都不停地道早安、午安、晚安、睡覺安,但是遺憾的是,我看不到您們的臉上是帶著喜悅誠懇真誠的笑容來說它,甚至連眼神的交會也沒有。

在我的故鄉台灣,我們不興您們這一套,看到別人時我們或許只會目訥靦腆的點頭一笑,但其中多了一點誠懇與實在。

不錯,我們的電視新聞充滿了暴力犯罪聳動媚俗化,但這只是媒體開放百家爭鳴後的過度脫序現象。在法國您們有嚴格的廣播電視法把關,報喜不報憂,粉飾法國社會的太平不失為維持一個歌舞昇平的好方法;不錯,臺灣放假時大家只能一起聚在高速公路這個大停車場一起咒罵,但是週休二日的實施,休閒生活精緻化的提倡,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如法蘭西民族般的附庸風雅,拿著高腳杯在草地上野餐。

不錯,現在的臺灣年輕人競競業業,東摳西存的拼了一輩子,或許也買不到一棟有游泳池的別墅。但是住在灰濛暗澹台北天空下的年輕上班族們,生命永遠充滿拼勁與希望,因為與生活搏鬥的動力與頑強,正是塑造出台灣島嶼外向性格之永不屈服特性所在。而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希望台灣也能步向法國二十多年前所實施的 decentralisation 制度(由政府大力介入,人口產業由巴黎平均分散到各省份的措施),使年輕人不用在台北忍受高房價高物價的生活。

不錯,雖然台灣每個禮拜工作都還要四十個小時(法國每週只要上班三十五個小時),失業還要想辦法開計程車擺地攤養一家人,但是我相信社會福利制度的實施,以及貧富懸殊的問題,將在民眾自覺意識的抬頭下,成為臺灣政府未來的主要當務課題……

我必須嚴正地告訴所有我的法國朋友,您們放心,讀完書之後,我不會,也不想留下來….

1999年  法國隨記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法國留學的這段日子裏,與法國朋友閒聊時常常被問到諸如此類的一句話:「您喜歡法國嗎?」

「是的,我很喜歡法國。」我很有禮貌地回答。
「那麼?您的學業結束後,您會繼續留在法國嗎?」他們喜歡用這句話意有所指地繼續追問。而我總是張口結舌地不知道該麼回答。

一開始到法國時,我會如同所有善良純樸又帶點驕氣的台灣留學生一樣,不厭其煩且掏心掏肺地向他們解釋出自己內心最誠摯的看法。因為一些剛到外國的台灣留學生,十之八九都會肩負著一種傳播大台灣經驗,給外國人知道的「歷史責任使命感」。
我會從國共內戰,七零年代臺灣的經濟奇蹟,政治解嚴後社會的繁榮富裕民主成果,一直講到亞洲金融風暴時臺灣的屹立不搖,順便下點工夫做國民外交,並宣揚國威。

然而當我每次講完後,望著他們似懂非懂的昏沉眼神及強忍著哈欠的表情,我會眼角濕潤地帶著一種五四精神、中國新青年的神聖態度,以及民初時代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憂國憂民的悲壯與堅定回答他們:
「我會回去臺灣」。

這些法國人似乎有點後悔問我這個問題,因為必須聽完我的一大堆廢話之後,才得到這麼一句他們打從心底根本不相信的答案。

久而久之,被類似的問題問得有點不耐煩之後,再加上在我每次我口沫橫飛、慷慨激昂有如蔣介石廬山講話的一番陳述後,換來的竟是那些老法臉上所流露出半信半疑的表情,彷彿告訴我說:「少蓋了, 您們這些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外國人(基本上,除了西歐、北美等第一世界國家的人以外,我們都被歸類成較落後國家人民,如果再加上您又長得比較黝黑矮小的話,法國人會把您歸類成越南來的政治難民),那個不是想留在法國享受我們的社會福利,只要找個法國人成親(斷手斷腳的都沒關係),專心生三四個小孩,不用工作就可以在法國不愁吃不愁穿了,何必講得如此冠冕堂皇、義正嚴辭呢!」

由於長期與老法朋友對話得不到共鳴的挫折感太大(因為我聽不到我預期中,諸如您真是一個有為的新中國青年等之類的答案),慢慢的我也是有點意興闌珊,跟他們講話也開始學起法國人的愛理不睬,但想想這樣消極的態度有可能會讓我步上中國在1474年鎖國閉關的後塵,應該要化被動為主動才是。

因此以後如果又有法國人問起,以後您會留下來等此類問題時,最後我終於找到了一個最簡潔有力,又帶有點民族尊嚴的法國式回答方法,只需一個字就可以讓他們啞口無言,那就是:「pourquoi?(Why?為甚麼?)」

對我來說,這個寓意深遠的字代表著以下三點象徵意義(附註:在我回答 pourquoi 的同時,我的腦中通常會無意識地閃過一些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支離片斷畫面,以及台籍慰安婦在南洋的茅屋中面對日本士兵猙獰面目的獸行):

1.  在我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必須先了解您問這個問題的原因,否則我不予以回答。

2.  我想知道您為甚麼問這個問題,是不是潛意識裡您藏有排外仇外的極右派思想,是否因為您不喜歡我們外國人留下來?是否您認為我們這些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學生,都是潛在的未來移民族群?是否您認為我們台灣很落後?請您說清楚講明白。

3.  請問您,我為麼要留下來?您是不是認為我們這些落後國家的人來這邊讀書,就是為了讀完書之後要圓一番法國夢呢?告訴您,法國總統跪下來求我,我都不想留下來呢!

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嘛!」在法國交朋友一定要保持一個原則:「不卑不亢」。這四個字是我聽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好友說的,他歷經文革的鬥爭,當過紅衛兵,父親在山西太原跟老紅軍彭德懷一起打游擊被日本鬼子殺了。

在法國,如果你表現得太過於日本式的卑恭屈膝,太過於中國式的打躬做揖,都反而會適得其反。(在法國可以常看到日本的動畫影片及SM色情漫畫書籍,他們老法對於其中的性虐待情節等覺得有點病態。間接地,我們所有的東方人或多或少都被這種不良的日本形象波及所害 -「東方男人變態,東方女人喜歡被虐待。」)

而大中國式的傲氣自負,只要不太過跋扈囂張,有時反而能夠在與法國人的溝通中取得所謂在傳播裡論中提到的:「訊息溝通中,傳播者與接收者平等且良性的互動反應。」

換句話說的意思也就是:「我會好好聽您的每句話,但是輪到我說話時,管您是不是『高級的』法國人,您也要給我仔細聽好;而且我不只是一個只會回答『是』和拼命微笑的東方人,只要在我不贊同您的同時,我也會毫不客氣地反駁您的不是,因為在二十一世紀,中國都已經也開始可以說不了,不是嗎?」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本上,法國文學的魅力是非常形而上的抽象感覺,一種揉合了薩依德所描述的東方主義異國想像的客體,與讀者個人投入在其中的主體意識所融合而成的。

讀者在選擇買一本法國文學小說作品時,基本上其實已經都會先為自己設定一種主題式的情境參與,刻板印象讓我們選擇我們所想要看的,並且在閱讀過程中去強化那樣的原先想像情境。

換句話說,一個認為法國是浪漫國家的讀者,她所選擇的書籍內容與題材必定是接近她原先所想像的浪漫的,一個一直夢想著要去普羅旺斯旅行的人,便會去買一本跟普羅旺斯地方人文風貌有關的小說,所以這也造成了許多出版社近幾年來在選書的時候,會先考慮到讀者到底要甚麼東西,我認為這其實是讀者的一種損失,因為透過這些迎合讀者口味所引進的法國文學作品,通常已經不足以反應現代法國社會的各種最新面向。當然過去的許多法國經典名著也有一些不錯的作品,但是畢竟那都是離現代法國社會有些遙遠的內容作品,比如說鐘樓怪人、茶花女或悲慘世界等等。

舉例來說,前年法國巴黎地區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郊區青年縱火暴動事件,這個事件突顯出法國貧富差距、種族主義問題等等不浪漫的一面,可是在台灣出版市場上卻幾乎沒有看到這一類文學作品或小說的出版和翻譯,這是為甚麼呢?因為這類書籍的出版可能不會受到讀者朋友的歡迎,這類書籍會讓原先讀者所設定的法國即浪漫印象產生極大的落差。

在我開始談法國文學之前為何要提到這個問題呢?這樣一來好像有點在破壞大家對於這個題目原本的美好想像空間。其實是因為我覺得文學本來就是一種讓異文化打破國界、讓人們的視野與心靈進行全面交流的最好方式。文學的魅力在於真實反應社會百態現況,有好有壞、有善良也有邪惡,有浪漫也有不浪漫的一面。我過去在出版界的前幾年工作經驗中發現,近十年來的法國文學作品有一種輕文學傾向的風潮,而其中的讀者群則以女性居多,這大概是跟我剛剛所提到的浪漫想像情境投射有關吧!
 
最後推薦幾本我翻譯的法文書:


人魔禁區九十六小時 高寶出版
三根薄荷棒棒糖 高寶出版
野地的榛果 高寶出版

(有些筆名「羅倫佐」的,也是大叔喔!)

fashio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